鋼鐵產業供給側改革下的政策趨勢
石洪衛分析,從鋼價與市場來看,鋼鐵產業鋼產量與消費量趨于穩定或下降、鋼鐵產品需求缺乏價格彈性、鋼鐵產品價格自身富有彈性、過剩產能十分龐大且產業較為分散,在此背景下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。其中,外部因素包括:市場競爭秩序不完善,具體表現為需求下降、有效政策不足、執法力度不足。內部因素包括:產能過剩、產業分散、自主創新不強。
石洪衛認為,中國政府2015年開始鋼鐵產業供給側改革,主要內涵是“化解過剩產能+轉型升級”,具體包括:理念的轉變、模式的轉型、路徑的創新。一是樹立智能制造示范企業;二是運用“互聯網+”,變革生產組織模式和商業模式;三是EVI等技術營銷模式;四是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體系;五是品牌建設體系;六是對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實施分級分類管理;七是樹立綠色制造示范企業。
石洪衛表示,我國政府將堅持化解過剩產能的目標不動搖。2017年的目標是去產能、去杠桿;2018年是去杠桿、去產能;2019年是去杠桿、提升產業集中度;2020年是提升產業集中度、去杠桿。2016—2020年,鋼鐵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進展,實現全行業根本性脫困。2021—2025年,鋼鐵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,實現我國鋼鐵工業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。
上一篇文章:
中國國內現貨鋼材和鐵礦石價格雙雙下行
下一篇文章:
從需求側看鋼鐵業發展趨勢